传统工艺厅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浙江工匠依托于地方的丰富物产,创造出品类齐全、品种丰富、技艺精湛的浙江传统工艺,形成各有特色的造物文化和用物民俗,不但是地域集体记忆的沉淀,也反映了浙江人民的审美取向与精神信仰,再现了民族的本来面貌。传统工艺的精华在于技艺,得益于传承人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逐步达到技艺与审美的双重巅峰,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及赞美,成为民众创造生活、丰富生活、美化生活的传统。浙江传统工艺留存下的技艺与记忆的“无形遗产”,通过历久弥新的积淀、守正创新的传承,正绽放出日新月异的无穷魅力。

生根迭代

根植于浙江这片丰沃的土地,浙江非遗长期浸润于精致、务实、包容、开放的土壤,于传统中见未来。非遗在于赓续传统文脉中的坚守,也在于精神底色下的进取,这恰是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的中国文化特性。非遗不止于固守传统,更蕴含着开放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生发迭代,让非遗绽放出迷人的时代光彩。

姹紫嫣红开遍

日出劳作,击壤歌之,远古先民们就是用吟唱抒发着生活的情志先秦至汉的伶人歌舞说唱是戏曲的萌芽,盛唐时期,更直接地描述再现生活场景和精神追求的表演开始出现在市民生活中温润江南,至五代宋元,物阜民丰,人文蔚起,浙江地区,运河、沿海的商业市镇兴旺,唱念叙事的南戏兴盛了起来。明清以来,除了由南戏发展而来的昆曲不断改良创新外越剧、婺剧、绍剧等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地方剧种遍地开花。浙江,在今天的研究者眼中,是“中国戏剧的摇篮”“传统戏剧兴盛勃发之地作为历史民族文化中直接、鲜活反映民情人心的戏曲戏剧,是至今依然鲜活可感的民族意识、精神、情感的结晶;浙江传统戏剧曲调和表演,既细腻温婉又微越高元,经千百年的积累锤炼,特色鲜明,精粹经典,在全国的戏曲界和广大观众中都有极高地位。21世纪,中国非遗名录制度开始建立,赋予了传统戏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浙江大地上丰富的传统戏剧肩负着“活起来、传下去”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走上了一条“传承有方、发展有道”的振兴之路。

觅水行商

浙江的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自古水网密布,人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江南繁华市镇,小桥流水人家,秉承吴越文化遗风,人们养蚕弹丝、水行舟处演绎出云蒸霞雾、隽永文秀的地域气质。

仪庆精神

国之天事在祀与戎,人生百年尊礼修仪。从春节、元宵到端午、中秋,年复一年的岁月流转中,浙江人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和地域气质,融汇在信俗、礼仪与庆典中,香火明烁,袅袅不绝。

戏剧之窗

越山向海

东海之滨、长江下游、运河南端的浙江,以其独特多元的地理资源与历史悠久的人文环境,孕育出数量众多、类型有别、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世代赓续,鼎新致用,为浙江精神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海的大气”“山的硬气”和“水的灵气”,塑造了浙江人多维的立体面容。这方水土遂成浙江人无惧艰辛、避越地域局限,开创共同富裕、描绘美丽生活图景的精神花园。